1、重点内容:该通则主要围绕兽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进行制定,旨在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动物和环境的安全,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和传播,保障兽医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2、内容涵盖了生物安全的基本原则、实验室设计与布局、个人防护装备、废弃物处理、消毒灭菌、事故处理等方面,为兽医实验室的管理和操作提供全面指导。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首要目标是预防和控制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危害。本书通过详细的描述和实例,帮助读者理解和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
3、本标准依据GB 1-2009的规则制定。农业部兽医局提出本标准。全国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81)负责归口管理。本标准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起草。
4、包括生物安全柜行业标准、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安全通则等都规定了生物安全柜除了出厂检测外,在安装、移动、及使用一定时间后须做风速、高效过滤器完整性、防漏等十几项检测。
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实验教学初创阶段:历史追溯:该阶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1923年学校前身—华西协和大学在理学院开设了《乳牛学》和《养鸡学》等实验课,这是实验教学初创的重要标志。专业实验室建设阶段:牧医系及专业实验室设立:1950年西南农学院成立时,设立了牧医系。
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5年,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动物科学类创新人才,该中心位于西南大学,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中心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设备总数5332台,总价值4157余万元,每年接纳本科学生2000多名,年实验教学量15万余人时数。
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基本概况如下:历史背景与发展: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可追溯至民国时期,历经西南农学院、西南农业大学至西南大学的建设阶段。中心始终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实验教学环境与资源,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动物科学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
近五年来,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在一系列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实验条件显著提升。特别在两校合并后,通过学校用房调整,中心实验室面积进一步扩大,达到6500平方米。中心将实验室合理布局,集中于西南大学综合实验大楼内,现有76间实验室,生均使用面积达到11平方米,超出国家标准8平方米。
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总之,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师资队伍在结构、能力、经验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实验教学活动的高效、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支队伍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精神,不断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创新与进步,为西南大学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畜牧兽医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实施全面免疫:确保禽流感、猪蓝耳病、口蹄疫和猪瘟等疫病的免疫密度,抗体合格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强化疫情监测:加强疫情报告,特别是活禽市场监测,及时发现疫情隐患。 完善应急机制:健全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应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预案。
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动物疫病防控 疫病监测与报告:负责对本地区的动物疫情进行日常监测,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协助开展疫情调查。疫苗接种与免疫:按照国家和地方的免疫计划,组织并实施动物的疫苗接种工作,确保动物免疫覆盖率达到规定标准。
种畜禽管理:确保种畜禽的品种纯正和遗传资源的保护。饲料管理:监管饲料的生产、质量和使用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动物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对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进行资格认证和监管。动物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安全和合规使用。
品种资源管理:负责畜禽良种的普查、选育、改良和牧草良种的引进和推广,提升畜牧业的品种质量和生产效率。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负责乡镇畜牧兽医站和体系的综合管理,确保基层服务的顺畅运行。动物防疫与检疫:制定并监督执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保障动物和人类健康。